平安普惠

平安普惠程瑞:人工智能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的问题

日期:2017-05-31时间:18:20:08

最近,在监管层的多次点名下,近年来风头正劲的现金贷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究其原因,不少现金贷平台打着“零门槛、手续简、放款快”的幌子,却因缺乏严密的风控审核机制,多头贷款、恶意欺诈、高费率等乱象层出不穷。

  然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得益于金融科技创新,风控体系严密度显著提升,现金贷业务实现了稳定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风控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和信贷损失率,以更高效且安全的方式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才是践行普惠金融的发展之道。

 “普惠金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人工智能率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近日,在“人工智能+普惠金融”2017平安普惠媒体沙龙上,专栏作家、资深传媒人、趋势营销家闫肖锋表示,基于大数据风控等人工智能技术,普惠金融让人人享有信贷权变成可能。

 

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信贷权

  “信贷权即人权”这个概念最先是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努斯教授提出的。每个人生来都有信贷权,然而当大众在尝试使用这种权利的时候,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因为个人资产凭证缺失而达不到申请门槛,或者是因为流程繁琐审批时间长而无法满足短时间内的资金需求。这些都是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

  目前的个人小额贷款市场存在巨大的供给不均衡,主要还是靠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给公众提供贷款。2015年,全国个人贷款市场规模大约是28万亿元左右。这28万亿元当中,只有4%的份额来自于非传统金融机构或者非银行机构。从这个数据来看,我国信贷市场并不是缺少资金,相反恰有很大的资金潜力尚未被释放。

  其次,较之欧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家庭的负债比很低。如果刨除买房按揭贷款,比例落差会更加惊人。借贷行为的低覆盖率带来的一个不利现状就是全民征信数据的不完整。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群仅3.8亿人。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这样一个信贷市场的现实“悖论”:一方面,很多人想贷,但是征信记录缺失导致其很难贷到;另一方面,越难贷,其征信记录越难形成。这样的困境就像一个无解的漩涡横亘在很多有信贷需求的人群面前。

  再者,因申请贷款而产生的“时间成本”也是让很多贷款申请人却步的拦路虎之一。 “程序繁、时效差”,借款人需要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工资流水、房产证等各种证明材料,从申请、审批到放款往往需要消耗短则数周、长达数月的周期,难以满足借款人的紧急融资需求。

 信贷权即人权,理应被尊重,并且确保人人都能平等获得。“每个人都应平等地享有申请贷款的权利。”平安普惠品牌总监程瑞这样说。

 

人工智能,让金融普惠化的催化剂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程瑞指出,以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人工智能在贷款行业中,正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突破了过去需要靠人力、传统资产证明材料来给借款人做风险评估的局面。

  以大数据技术为例,过去金融机构是通过查询申请人的房产、社保、银行流水来评估其有没有还款能力,利用征信记录等第三方数据来评估其还钱意愿高低。“大数据”横空出世后,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应用场景,对两个维度进行交叉验证,比如说客户电商消费数据、在社交场景中的行为数据等,让金融机构可以对用户进行更立体的风险画像,对其信贷行为做出更精准的预判。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都是在客户授权的情况下,从第三方平台采集,规避了人为造假的风险。

  除了大数据外,人脸识别、微表情、心理测量等技术也被引入来弥补征信数据的缺失,以构建更加严密的风控机制。“平安普惠从2015年初就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目前主要线上贷款产品中都使用了这个技术,准确率达到96.85%。”程瑞表示,针对客户面签时欺诈风险鉴别的缺失,平安普惠还尝试引入了全新的微表情技术,通过机器观察客户细微的表情变化,有效识别客户欺诈行为。

   其实,这些技术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的支撑。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客户全新的贷款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