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

直击亚洲金融论坛: 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日期:2017-01-19时间:10:49:44

1月17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十届亚洲金融论坛圆满落幕。论坛汇聚了近百位来自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家、跨国企业管理层及财经专家,共同探讨和分析现有经济格局下,市场的未来机遇。平安普惠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倪荣庆,应主办方邀请出席本次论坛,并在由第一财经(CBN)承办的专题及行业领域工作坊活动中,与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健工、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等嘉宾一起,围绕活动主题“金融科技的未来:跨界、融合、重塑”展开讨论。

金融科技扩展金融服务边界

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在现场演讲中提到,他认为金融科技将科学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工具的变革来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目前, 金融科技已经进入3.0阶段,金融业最新的IT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升了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了传统金融的痛点。倪荣庆作为企业家代表,分享了有关金融科技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变化。他认为:“金融科技从内在实现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是一种新思维、新方法。如果小微金融、普惠金融仍旧沿用传统金融机构中大额放款的模型和技术手段。那么它信用评审的局限性依然很大,门槛很高,金融科技的出现,使得普惠金融信用评审方式、业务结构当中的一些成本架构、企业和客户的沟通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所以金融科技可以帮助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在业务边界和业务种类当中做很大的创新和丰富。”

金融科技满足了传统金融机构过去无法实现的金融需求,服务了过去未被服务的客户,其实质是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周健工、张立钧、倪荣庆、柳博(从左至右)

论坛现场,谈及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时,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认为,目前涉足金融领域新兴互联网巨头公司,在消费场景、社交场景、大数据方面拥有自身优势,但数据如何处理成为有效金融数据,背景深厚的传统金融机构将拥有更显著的优势。而随着工业4.0的框架下所谓的F2C的到来,产品将采用订制的方式,由工厂直接到达个人,电商平台本身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场景及大数据优势也同步消失。所以未来将如何发展,谁将拥有主导优势,还未有定论。

技术革新优化客户体验

作为拥有深厚金融背景的平安普惠来说,正在实践金融科技的道路上步步为营。新技术的运用让原有的贷款申请、资信评估、审批等各环节产生了巨大变化。过去需要客户提供各种纸质资料,多次前往门店办理贷款的模式已经被手机APP、官方网站等各类线上申请方式所取代,彻底打破了办理贷款的原有空间和时间限制;在金融最为注重的风控环节中,通过技术革新,平安普惠已经将人脸识别、微表情验证等技术用于实践。线上办理贷款申请,只需客户授权,就能通过后台,从125家数据机构调取包括保单、车辆信息、公积金、社保等在内的信息数据,以验证客户资信,颠覆以往依靠申请人主动提供各类资料证明还款能力的作业方式。这不仅在数据真实性方面也有了更多保障,让风险可控,而且极大提升了贷款审批的速度,优化了用户体验。

目前,平安普惠已经形成了四条产品线,除了原有的无抵押贷款,还包括满足大额借贷需求的有抵押贷款、服务小微商户主经营需求的商户主贷款、以及针对年轻客群的互联网小额信贷。根据倪荣庆的介绍,目前平安普惠四条产品线,指向四种不同的客群,每种产品针对的需求和覆盖的市场都不相同。平安普惠希望通过丰富的产品选择,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不断扩展的市场需求。


平安普惠副总裁 首席产品官 倪荣庆


建立信任才是根本

虽然金融科技为类似平安普惠这样的金融服务商的作业流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但正如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罗伯特·默顿所说,“仅仅依靠技术本身很难对金融体系中‘内在不透明’的服务和产品带来颠覆,金融科技能在某些金融服务领域带来巨大变革,几乎无须人工判断的任何金融业务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挑战。但金融科技本身不能产生信任。”。需要信任关系的是人和人之间,是金融企业和他们的客户之间。

平安普惠将品牌理念定义为“信任就是力量!”,既是希望向社会公众传达这样的信息——作为贷款服务机构,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让客户无须提供各类证明文件来说明自己可以被信任,也希望客户需要贷款时,可以给予平安普惠以信任。与客户之间构建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不仅能让金融企业开拓更多的业务领域,更重要的是打破原有金融业的服务体系,惠及更多需要金融服务的大众。